春来勤早建新园 清晨六点,老张骑着电动车拐进开发区,后视镜里映着渐次亮起的工地灯光。作为本地建筑队的老工长,他见证着这片曾经的麦田如何一天天变成乡亲们家门口的“金饭碗”。
筑巢引凤有实招 在恒东生物项目工地,三十多位本地工人正忙着给新厂房封顶。25岁的小王擦着汗说:“以前要去外地打工,现在骑车二十分钟就到工地,中午还能吃上媳妇送的饭。”这个投资超20亿元的项目,不仅让周边五个村的闲置劳动力有了着落,还带火了隔壁村的馒头铺——每天要多蒸两百斤面。
开发区管委会的投资促进部总是最早亮灯。工作人员黄凯翻开登记簿:“上周帮福贵源项目协调了用电问题,这周要协助国康项目拆除厂区内的铁塔。”墙上的手写进度表密密麻麻,记录着37家企业大大小小70多项需求,每解决一项就贴朵小红花。
民生工程暖人心 沿着民生路走,能看见不少暖心细节:
1. 新安装的路灯覆盖全线,晚归的工人不用再摸黑骑车。
2.主要路口增设治安岗亭,安装监控摄像头,24小时执勤保障安全。
3.在建职工宿舍预留了晾衣场和菜地,老乡们都说“像自家院子”。
4.在开发区新开的食堂里,掌勺的刘婶正热火朝天的炒着菜,窗口小黑板上写着今日特价:8块钱套餐一荤两素,管够!墙角摞着三四个个保温桶,是附近村民给自家孩子捎的午饭。
绿色发展新实践 开发区新建的第二污水处理厂正在运行,技术员小赵指着仪表盘说:“这套设备能日处理20000吨废水,周边化工厂、食品厂的污水都归这儿管。”墙外新栽的杨树苗已经抽芽,村民老周蹲在田埂上感慨:“以前怕工厂排污,现在水清了,浇地也放心。”
这个鲁西北小城的开发区,正用最朴实的脚步丈量发展之路。当越来越多的乡亲在家门口找到活计,当企业遇到困难首先想到找“帮办员”,或许这就是县域经济最动人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