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省、市提出的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要求,率先探索零碳园区建设路径,加快打造并不断完善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、能碳产业研究院和碳金融、能碳监管、生态环境监管三大数字化平台,有效支持能源、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,初步构建起以清洁能源为主导、绿色低碳产业为支撑、数智融合为驱动的发展体系。
一、主要做法
(一)推进“绿电直供”模式。加快实施全省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,也是全省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开工的绿电直供类项目,达产后,年可为企业直供绿电约4.5亿度,节约标准煤17.55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6.86万吨,今年5月底试运行,为企业提供绿电1.25亿度。同时,积极规划智能微电网与大电网融合,虚拟电厂平台衔接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,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。
(二)构建绿色能源网络。大力推进2×660MW超超临界热电联产燃煤机组、600MW抽水蓄能电站等能源项目建设,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纳和调峰能力。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“自发自用”,全区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41MW,年可直供绿电1.36亿度。加快实施零碳乡村项目,利用乡村闲置资源以及部分屋顶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及配套设施,年可直供绿电超5000万度。目前,全区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88MW,占比85.2%,总发电量达到4.36亿度,占比达到65.67%。
(三)发展绿色低碳产业。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,一方面,积极发展新能源及装备、数字经济等低能耗、低污染、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,落地氢冉固态储氢、科泰克氢气瓶、天仪卫星等延链补链项目30多个;另一方面,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降碳升级,打造零碳工业赋能和能碳数字监管平台,“一企一策”提供数智化服务,引导全区50%的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升级项目,支持拓展纤维、中玻镀膜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高效实施绿色低碳改造项目,改造设备近400台套,年降低能耗4183.76吨标准煤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万余吨。
(四)探索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绿色建筑方面,启动政府、医院、学校公共建筑“节能托管”工作,大力推广免拆模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体系,已建成投用被动式建筑1处(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),节能率相比常规建筑提高至83%,成功入选全省超低能耗与近零能耗建筑试点项目。绿色交通方面,推动公交车100%新能源替代,加快交通设备低碳升级,对充换电设施布局、负荷功率、充换电量、在线率、利用率等数据开展全时段监测,为产业布局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。碳普惠方面,上线碳普惠小程序,引导单位个人积极认购消纳,并通过碳积分兑换的方式,对公众节能减碳以及相关环保行为予以奖励,鼓励绿色低碳生活。
(五)增强园区碳汇能力。自2023年启动全区陆域碳汇测算,对区内资源进行宏观动态监测,初步测算碳汇储量年均约200万吨,并全部纳入国有资产管理,并有针对性开发CCER人工造林项目、VCS生物碳汇项目。积极探索林业碳汇项目开发,打造林业碳普惠交易平台,试点林业碳票交易等工作。积极创建自然资源部碳汇创新中心试点基地,开展自然碳汇资源监测及调查研究工作,同时加快探索中法低碳生态示范城建设,鼓励中玻镀膜等有条件企业实施碳捕集利用项目,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区域碳汇能力。
二、下步打算
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按照国家、省关于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的相关要求,加紧探究制定工作规划、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,举全区之力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步伐,努力争创全省乃至全国的试点典型。
一是加快构建新能源体系。以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为载体,拟依托浪潮技术中心、算力中心打造虚拟电厂,加快推进碳纤维产业园公共资源及重点企业资源接入,并将区域内分布式光伏、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可调控资源接入虚拟电厂平台,对区域内用电负荷进行调峰调度,打造全省首个区域级虚拟电厂示范项目。加快推进威海碳纤维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,实现碳纤维产业园的绿色能源替代。
二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。重点推进2×660MW超超临界热电联产燃煤机组、600MW抽水蓄能电站等能源项目建设,力争热电联产项目2025年按期开工、2027年底前建成运转;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纳入国家规划,下一步将密切对接国家电网,加快预可研、可研报告编制等前期手续办理,争取2027年开工建设。
三是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。以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,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,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,全面提升工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。组织实施工业企业能效“领跑者”和“绿色工厂”创建行动,开展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节能诊断,推广应用先进技术、工艺、装备,建成一批节能改造升级示范项目,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。
四是持续完善零碳应用场景。零碳建筑方面,加快推进零碳建材及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,引导区内新建项目按照零碳建筑标准开展设计,推动零碳建材使用和推广;积极谋划中法低碳生态城建设,持续推动提升城市低碳发展质效。零碳交通方面,探索开展交通领域碳普惠工作,结合公交出行、网约车出行等方式设计“低碳出行”场景,扩大个人碳积分领域覆盖范围,进一步倡导绿色出行,实现交通领域节能降碳。
五是抓好专业化、市场化服务运营。结合零碳园区建设,成立专业化服务运营公司,构建碳普惠交易平台,加快数字化平台及双碳服务在全市、全省层面的复制推广,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,并把平台可提供的产品碳足迹报告、CBAM报告、碳盘查服务等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,吸引更多绿色产业、项目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