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我在开发区工作的第五个年头,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,保持谦虚谨慎、务实认真的工作态度,主动对接企业需求,深入一线宣传政策,尽心尽力帮助企业解难纾困,全方位服务企业发展。
服务企业不能“坐等求助”而是要“主动敲门”。“坐等求助”模式的最大弊端,在于无法突破“信息不对称”,使企业陷入“有需求不知如何提、有政策不知如何用”的困境。工作中,我和领导同事一道,扎实开展送政策“敲门行动”,积极主动上门服务,增强企业对政策边界、服务资源、协作渠道的了解,提高企业政策适配性。比如年初开发区开展的遍访外贸企业活动,我们通过上门解读、定制化清单,把“能看懂、用得上”的操作指南,转化为企业“政策红利”。
服务企业不能“照本宣科”而是要“精准滴灌”。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是“送达”而是“读懂用好”。我们把复杂的政策拆解成“企业能看懂的语言”。比如将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”做成“三张清单”——“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”“研发费用归集要点”“专家评审常见问题”。先后印发《开发区惠企政策汇编》《开发区“千企百展”境外活动指南》等资料。现在政策宣讲时,企业不再“只是坐着听”,而是“带着问题来”,好的政策服务,是让企业从“看不懂、用不上”变成“用得好、得实惠”。
服务企业不能“单个帮扶”而是要“链上赋能”。服务一个企业,不如激活一条链,“服务上下游企业”的核心,正是跳出“单个企业帮扶”的局限,以“链条思维”打通堵点、链接资源,让产业链从“零散个体”变成“共生整体”。针对园区主导产业,我们分领域分行业定期组织银企对接座谈会,搭建平台、高效服务,深入一线开展调研,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需求与痛点难点,做到“一企一策”的精准帮扶,通过“一对一”“面对面”交流,先后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20余个。
服务企业,是守护开发区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从“坐等求助”到“主动敲门”,是服务意识的转变;从“照本宣科”到“精准滴灌”,是服务能力的提升;从“单个帮扶”到“链上赋能”,是服务格局的拓展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继续践行党的宗旨,当好服务企业的“店小二”,为开发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